北京的東城區有一條隆福寺街,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早年間這條街的中段路北有一座宏達的皇家香火寺——大隆福寺。
據《帝京景物略》記載:“大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立也。三世佛、三大士,處殿二層三層,左殿藏經,右殿轉輪,中經毗盧殿,至第五層十三大法堂。白石臺欄,周圍殿堂,上下階陛,旋繞窗櫳,踐不籍地,曙不因天,蓋取用南內翔鳳等殿石欄于也。殿中藻井,制本西來,八部天龍,一華藏界具。“
《帝京景物略》
大隆福寺氣勢宏偉、巨麗,廟門兩進十間,飛檐彩飾,白石臺欄。這是一座由三世佛殿、三大處士殿、藏經殿、轉輪殿、毗盧殿、大法堂和僧堂等組成的五層大寺院。在明代,隆福寺是北京唯一的番(喇嘛)、禪(和尚)同住的寺院。到了清代,才成為完全的喇嘛廟。
大隆福寺三世佛殿的藻井,是明清建筑中最精美、最華麗的藻井,即使是紫禁城太和殿的藻井,在工藝技巧上也要稍遜一等。可惜隆福寺在1976年地震受到破壞,幸運的是藻井保存下來,被移送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保存。
隆福寺的國寶——藻井
大隆福寺的修建背后,還有這樣一段故事。明正統十七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明景帝繼皇帝位,提升于謙做兵部尚書,領導軍民抵抗入侵的蒙古軍隊。第二年,明英宗被放回,稱太上皇,被幽禁在南宮。
明景帝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決定修建”大隆福寺“。他派遣工部左侍郎趙榮等官員主持,每天役使上萬民夫參與修建。而且,明景帝還下旨:”撤南內英宗木石助之“。皇家工程肯定是應該不缺材料的,可為什么還要從幽禁明英宗的南宮移石伐木呢?這其實是一箭雙雕。一方面是修建大隆福寺,借佛教的影響提升明景帝的威望;二是借此機會,打擊明英宗的聲望,警告明英宗和他的擁護者要老老實實的,不要有非分之想。
說到隆福寺,那就不得不提到隆福寺廟會。隆福寺廟會是京城最富盛名的廟會之一。《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百貨云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
民國以后,隨著王府井、東安市場的興起,隆福寺廟會形成以日用雜貨、風味小吃和各種雜技為主的廟會了。這里的北京小吃應有盡有,而且應時令變換品種,吆喝聲此起彼伏,每天喧囂不斷。雖然時局動蕩,但因為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隆福寺廟會一直是“游人絡繹于途,老老少少熙熙攘攘。”